
佛山陶博会和中陶产品展都已经结束,大板无疑成为了这次产品的主角之一。
我所说的大板,是指最长单边2400mm、单片重量80KG以上的瓷砖板材。
中国人喜欢大,渴望比同行更大,似乎只知道有大,不知道有巧,更不知道有久。然而,大真的就好吗?
A
早段时间,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大板的问题,我重申了几个观点:
一、大板无前途,薄料更有空间?
未来更受市场关注的,应该是那些小、轻、新型产品。例如泡沫砖、轻质砖、薄板、软瓷、玉瓷砖、人文砖、暖瓷、透水砖、负离子砖等等。
瓷砖传统的主流规格是800×800×10mm,单片重量约为25KG。未来的产品将会以此为基准,或是重量更轻,或是花色和功能更新,或是兼且有之。
以泡沫砖为例,这款产品的普遍规格是2800×600×100mm,单片重量不到25KG,轻到可以浮在水面上,同时它还具备了防火、零吸水率等多种优势。据说万科有个项目,选用了这款产品来做非承重隔断墙,4、5个工人,1天之内就可以搞定几层楼。相比以往沙砖砌墙,泡沫砖施工效率提升明显百倍不止。
又以暖瓷为例,这种产品就是面向潮湿的南方地区、未有集中供暖的北方地区以及汗蒸馆项目而开发的。 它背面粘有发热芯片,然后像传统的瓷砖那样铺在地面上,可以做到恒温控制,超低能耗,只需要通电发热30分钟就可以帮你驱除家里寒湿。
……
用户喜欢这种东西,是出于产品价值的考虑,是出于各种成本的考虑,是出于施工效率的考虑,更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
反观大板,它和未来的产品开发方向背道而驰,还带来诸多难题。 除了看上去很美。
无大板不品牌,这句老话并不是说大板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而是表明行业里面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都在做,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的品牌,或者说企业。
作为消费者,在大板以及薄料之间,亳无疑问,正常的肯定会优先选择后者。
二、意大利人发明大板,毒计中藏?
100多年前,为了腐蚀中国人的肉体以及灵魂,德意美法送来了大量的鸦片;100多年后,为了提升陶机设备以及原料在中国的销量,意大利建陶行业推出了大板。 外面的套路从来未有变过。而我们的智慧似乎没有任何提升。
意大利建陶人深知,自己一直是中国同行瞻仰的对象,也很清楚中国同行向来热衷“拿来主义”,喜欢跟风抄袭。只要推出大板,中国同行肯定会风涌而上。只要中国同行跟上,他们用于生产大板的陶机设备、工艺技术,就会有更大市场。
果不其然,中国同行就上当了。
意大利人推出大板,事实上并不是因为看好大板的市场前景,只要去查阅他们的研发投入以及销售业绩,情况就会很清楚。只是我们已经钻进圈套,采购了他们的大板陶机设备,骑虎难下,然后只能拼命地去生产和销售,希望消费者来为自己的决定买单。
三、大板也可以做,但是必须要分开来单独做,断然不能与传统的瓷砖掺合在一起。
分开来做的意思是,成立专项事业部门,重新组建销售管理团队和开拓业务渠道,并在财务上进行独立结算。
至于企业原有的经销商,如果他有能力消化大板,也有这个需求,再给他。如果他没有这个能力或者需求,就该去想别的办法,找其他的通路。像以往那样强压硬塞,只会把原有的大部分经销商压死,伤害企业的市场根基。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这种事情我们绝对不能干。现在开拓新的经销商不容易,维护老的经销商也很困难,故此,每个企业都必须要学会如何把根留住。
而在生产上,大板最好能够实现“柔性定制”,争取先接单,后开工。我说的是争取,但是根本就不可能。
B
早前,我还是企业市场部经理,那时的老板也动了要上大板的心思。看到那么多同行都在上大板,而自己没上,他觉得心里发虚,就像一个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在等老师批评的小孩子。
其实,只要最长单边不超过1800mm,而单片重量不超过50KG,这样的小大板,还是勉强能够接受的。我当时跟老板建议,这两个指标是底线,如果超标,产品后面的推广和销售,你就只能自己去想办法了。
不看好大板,是有很多因素的:
其一,它并非创新型产品。
生产上,没有太多新的技术含量。花色和功能上,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将传统的规格拉大,只要拥有那套设备,尤其是压机的吨位够大,哪个厂家都可以生产,几乎没有技术门槛。
其二,它不符合未来的产品方向。
前面已经讲过,个人觉得未来更受市场关注的是小、轻、新,而不是这种大而笨重的产品。
其三,它还有很多难题悬而未解。
相比传统规格的产品,大板的搬运和铺贴应用会更难,费用及危险系数也会更高。1200×2400×15mm的大板,单片重量高达120KG,这种大而笨重,正是所有难题的核心根源。
其中,上楼最难。电梯门框的高度普遍是2300mm,最高不能超过2400mm,这是国家的硬性标准。故此,最长单边在2400mm以上的大板根本就塞不进去。
有人说这个简单,趁楼房还没正式完工,让施工队帮忙把砖运上去,或者是让房地产商把电梯门加大,又或者是雇用户外吊机把产品调上去就行了。好吧,房地产你家开的,相关政策也是你家定的。为了用你这块板,你想他们怎么整就怎么整,你说了算。
其四,它不会有太大的市场。
高层的地面可以用。每层楼对于承重都是有严格标准的。大砖虽然笨重,但还不致于超出这个标准,还不至于会把楼板压垮,关键就在于我们怎么把它搬上去。
户外墙体不能用、室内墙体不敢用。现在建筑非承重墙多数都是由沙砖砌成的,用手摸过去都会掉粉,根本就没有抓着力,上面挂着这么笨重的东西,它会不会掉下来?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谁希望生活在埋有定时炸弹、整天提升吊胆的环境里?哪天挂在墙上的大板真砸下来,伤了人,甚至死了人,这责任谁来承担?花那么多的钱去购买安全隐患?
我的意思是说,大板只适用于超大空间,而且最好是地面铺贴,比如五星级酒楼前台区、高端的售楼中心或专业卖场等等。
而这种空间目前的新增量,相对极少。
其五,企业原有的渠道中,大部分都没有能力消化大板,尤其是二、三、四线的经销商。
生产大板,并不仅仅是给企业增加产品那么简单,我们要因此而实施一系列的战略调整,甚至是把原来的一切推倒重来。
C
无大板,不品牌。这话有三种解读方式:
第一种来自于市场研究。大板在终端卖疯了,然后各大品牌争相产出,以抢占市场份额;
第二种来自于业内臆想。大家都以为大板将来会大卖,是个风口产品,然后各大品牌争相投产,以抢夺先机;
第三种是从众心理作祟。别人做了,我也要做,然后各大品牌开始跟风,甚至是抄袭。
从现实中的情况来看,第二种或第三种解读更加贴切和让人信服。
首先,产业的正常逻辑,应该是以市场来倒逼生产,而不是以生产来衡量市场。 其次,抄袭、跟风,崇拜站在风口上的猪?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生意思维截然不同,以加油站为例。
中国人开了个加油站,生意还不错。第二个人看见了,煞是眼红,跟着在他旁边也开了一家。第三人看见了,煞是眼红,跟着在他们旁边也开了一家……结果,一条几公里长的街上,一下子冒出了10多家加油站。
于是乎,为了抢夺生意,大家开始斗价格,今天你降五毛钱,明天我就降一块钱。到了最终,都没钱赚了,被迫要把加油站关掉了,然后说这个地方加油站生意不好做。换个地方,再来一次。
西方人开了个加油站,生意还不错。第二个人看见了,就会在他旁边开了个小士多。第三个人看见了,就会在他们旁边开个小饭店。第四个人看见了,就会在他们旁边开个小旅馆……于是乎,大家都有生意做,都有钱赚,也逐步形成了城市综合体。
中国人以抄袭、跟风成就了价格屠宰场,结果既搞死同行,也搞死自己。西方人以相互支持、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利益共同体,结果是多方共赢。
在这点上,中国人确实应该向西方人学习。抄袭、跟风,固然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市场风险和运营成本,从而实现少投快收。但这同时也是从业者毫无技术优势、经营方向以及市场信心的体现。
不过,还想坚持,我提几点建议:
一、必须看清楚这股妖风来自何处,不要随便起飞,避免成为了别人口中的猪肉。
有些妖风来自产品市场,是由消费需求转变而引起来的,比如云设计;有些妖风来自工艺技术,是由生产商推起来的,比如大板;有些妖风来自于商业臆想,是由投机商凭空吹出来的,比如共享单机;必须要看清楚这股妖风的出处,如果真是有消费者刮起的,我们随时可以起飞。
二、必须要注意这股妖风的风口时间。
再狂的风,也会有停息的时候。来得急的,去得就快,这种风稍纵即逝。来得慢的,去得就慢,这种风讲究的是细水长流。可以跟风,但是不能被摔死。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清楚,当风停了之后,自己能不能安全降落以及该如何操作的问题。
三、必须要看清楚这股妖风的风力有多大,跟风起飞的猪有多少?
首先,看市场体量有多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量都是大致固定的,上下波动的幅度极少有超过10%。
其次,看有多少个企业会来争夺这片市场。平均每个企业能分到多少量,你的企业又能分到多少量。
不管市场再大,如果企业当前能争取到的量,比所有跟风企业的均量要低,那我建议尽早放弃
曾经红极一时的共享单车,摩拜、小黄车等诸多品牌,先前像吃了春药那样拼命输出,后来像是吃了泻药那样拼命倒闭。来得有多快,去的就有多快。干的有多猛,滚得就有多远。这就是因为猪太多,风表示有压力。
各安天命,好自为之。
(责任编辑/唐永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