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瓷礼品
所在位置:首页 > 荐读 > 喻镇荣:逢好似初相识,别老终无怨恨心——怀念杨献旺兄长
喻镇荣:逢好似初相识,别老终无怨恨心——怀念杨献旺兄长
来源 : 陶卫网     阅读 : 55831    作者 : 喻镇荣    2019-07-05

称杨献旺为兄长,我还是第一次。我一直把他当作同事,当作朋友。他因车祸身亡快30年了,我经常想起他,怀念他,结果逐渐发现他在我面前真正的角色应该是兄长。

1.jpg

我们都是第一批顶替父亲的岗位参加景德镇陶瓷厂工作的。入厂时间是1975年12月31日,赶上年尾的日子进厂是厂领导班子照顾我们这一百多个新工人。因为耽误一天就算1976年进厂的工人了,少了一年工龄厂龄,退休要吃亏的。

杨献旺是江西都昌人,来自农村,只记得他家里叫杨家山,我没去过,忘了叫什么公社什么大队。他父亲老实巴交,身体不好,平时不言不语甚至对人招呼都不打,这种人自然没有好工种,也在这个大厂里面很少朋友。因此,杨献旺进厂后本该进入最苦最脏的生产一线,然而杨献旺却为人机灵,他有一个本家在厂里是党委副书记,杨献旺取得了他的帮助,逃避了苦差的工种,被安排到饭堂里面卖饭了(当时称打饭)。这份工作轻松,干净,还有一点小权力,尽管这种权力叫今人不屑一顾,但在当时还是有些受人羡慕的,体现了他的活动能力。

献旺兄中等偏高个子,偏瘦,身体结实硬朗、性格温和,总是穿着干净整洁,办事干练。说话声音不高,时而微笑。绝不讨人嫌弃,还得到多数人的喜欢。他吃饭喜欢吃干硬一点的饭,我们叫健饭,他比我年长4岁,但显得很年轻,他叫我为小喻,我称他为小杨。我们是大厂,有前后两个饭堂,分别在东北和西南两个对角线上。前面的饭堂大,负责卖饭菜票、蒸馒头、烧菜,后面的饭堂蒸饭,开饭的时候,前后饭堂用大板车相互交换饭菜卖给员工,但是统一管理的。献旺就住在后面食堂,但也经常在前面食堂卖粥卖饭,我们成了朋友后,他总是要多打些饭给我,当时粮食还是紧张的,不能不当回事。

2.jpg

我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父亲做一手木工好手艺,因此在厂里我条件比小杨好多了,何况我也做木工,可以算是好工种。等到了阴阳之隔,我悔之无及,深为悔恨:因为他无依无靠,单身一人到景陶工作,我应该多帮他才是的,结果反而是沾了他不少光。

进厂后约两年的冬天,小杨的父亲生病了,在第一医院住院,很多人去看望他父亲。我父亲见状说:这都是小杨做人做的好,大家是看着小杨的面子来的。父亲的话是对的。

小杨在农村合作社工作过,在当时算是会做生意的人,还会打算盘。进厂后他通过关系把农村合作社的工作经历算进来了,跳过了学徒阶段,直接算熟练工,一个月能有三十多元的收入,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不知他怎么弄的?因为在当时是很需要保密的,他只偷偷地笑着告诉我这个结果,有这个本事,要在后来的商海中打拼,一定不会差。

小杨进厂一年后就买了块上海牌手表,这种手表当时卖125元/块,算是家庭的一个大件了。不仅是一个大花费,而且有钱没有票也买不到。需要有很大的法门(面子)才能弄到一张手表票才能买。因此,小杨还受到了一些人的羡慕,可是带了半年多,放在宿舍里,夜晚被人偷了。他赶紧到保卫科报了案,又沮丧的连夜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声音里有明显的慌乱和难过。我陪了他一会儿,也不懂好好安慰,后来回想起来,类似的错误我犯了不少,真是惭愧。幸亏这个案件被保卫科谢景发科长破了,追还了手表给他。

我在厂里也有单身宿舍,和他很近,经常和他一起聊天,有时候他还请我吃饭,我家的粮食计划不够,他还帮我到乡下买米。有一次是我俩各自骑一辆自行车跑了几十公里路去买的,他还利用他的条件帮过我朋友的忙。

3.jpg

小杨性格温和,对人恭敬,受人欢迎,可以说大家至少不会对他有意见。可是他也犯过一次错误,恐怕是惟一的一次错误。那是一次卖饭的时候,饭堂里很少人,节奏比较慢,一位汪姓的年轻女同事来打饭,小杨想和她套近乎,笑着和她打招呼说:“矮婆子,也来打饭了”,这位年轻的女同事长得也漂亮,只是个子矮些,爱打扮,她一听到小杨称她“矮婆子”时脸都气得通红,说话也很激动,大约是说你为什么骂人?小杨很尴尬,赶忙陪不是,后来小杨把这个经过告诉了我,后悔不迭。连连说下次再也不能和女人开长相上的玩笑了。

后来小杨换过两次工种,一次是去卫生瓷车间,一次是做水工,做水工是技术活,又能为职工家庭服务,也算是有些权力,而换工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足见他的活动能力,也足见他在市场经济中有立足之本。

1985年我电大毕业,在此期间,我和他聊过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今后的追求等,他显出非常高兴的样子说:“我还没想到你的文章比人家强呀!从此他也在期待我的发表和成功,可终于没有看到!但给了我的温暖、鞭策和鼓励。而他在这一段时间里也曾有几分得意的笑着告诉我,平时和同事、邻居聊天。他经常用昔时览文,受到大家的敬佩,同事兼好友邱保水则对大家说:“小杨是有水平的!”显然,小杨因此很开心,有价值感。其实我也早就发现了小杨在这方面的水平,可是不善于表达,不懂得鼓励和捧场,幸好还能算是一个好听众。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能表扬他几句,让他更开心,多好啊!

4.jpg

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逐渐深入,有人停薪留职,也有人用其他形式下海,我俩都比较保守,有一次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我们是十年的工龄,二十年的厂龄。因为父亲都在这里干了一辈子,全厂同事对我们知根知底。所以我们的“厂龄”实际上比工龄长得多,不能轻易丢掉。

1988年2月9日也就是春节前夕,我们这个企业员工,每年都有一担木炭福利,然后有货车免费送家在都昌、波阳的员工回家过年。小杨早已在厂内安家落户,并有了一个女儿,但母亲、哥哥、妹妹还在乡下。为了省钱,主要是为了把木炭送给母亲,小杨也搭上了这趟回家的货车,这种车连篷都没有,冷风吹得人难受,开了好长一段路以后,驾驶室副驾驶的员工到家下车了,空下了座位,小杨于是顶上去。这位张姓司机曾在部队开过车,以开飞车闻名,汽车重新开动不久,就飞速行驶起来,以至和对面来车相撞,小杨瞬间陨命!在火葬场送别的时候,大家发现他还来不及闭上眼睛,正所谓死不瞑目!

小杨车祸身亡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厂,大家都感到意外、震惊、悲痛。一个性格这么好,做事这么稳的人怎么会遇到这种事?这天夜晚睡觉我做了一个恶梦,梦见汽车飞速向我撞来,我大叫一声,陡然站了起来,立在床上。此时正是冬天,我却发了好久的呆才重新躺下。

5.jpg

2月13日是我儿子满月,说好了他回来吃满月酒的。但是,他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我平时就感觉并佩服他在厂里和各种各样的人都合得来,这时候再一次感觉到大家对他都评价甚高,包括年轻一代的俊男靓女。

一位姓石的车间同事告诉我:小杨说过,他最喜欢的人是他的女儿,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母亲。

小杨的母亲、哥哥、妹妹都到景德镇来奔丧来了,他的母亲哭得声厮力竭,成天只会说两三个字:肝肠啊!肝肠啊!哀声痛彻,直至嗓音嘶哑未绝,令人不忍与闻。

残存在脑海里的记忆还有一些,但怕引起其他人的情绪,不写了,自留着。本来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所以当初也没有太当作一回事,却又于今难忘,什么原因呢?

昔时贤文说得好: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人们在相识之初彼此之间相互兼让客气,自我约束。交往多了,本性显现,难免放纵,甚至相互伤害。及至晚年或分手又会发现相识之初的景象弥足珍贵。

所以小杨的待人之道已经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自然使人珍惜敬重难忘了。

何况他为人着想,助人为乐,乐于付出。

转眼之间,30年快过去了!我经历了更多的风风雨雨,成功失败,小杨都不能与我分享和分担了,唉!

6.jpg

刘备在兴兵伐吴,为关羽报仇雪恨时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而今我写下和发表的文字应该接近百万计了。这篇文章,我也有想做“老赖”的想法,但终究于心难安,难以给自己有个交待。在他蒙难30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了却了一件事吧。免得真有阴阳交替乃至相逢的时候,小杨可能会和颜悦色的说:小喻,你写了那么多文字,我很喜欢很高兴,为什么不给我写一些呢?

(责任编辑/唐永谊)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