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创业的同龄人越来越多。
兄弟们谈起来创业都信心百倍,但好景不长,这位创业的兄弟便不知去向。真实情况是:创业的70后太多,但真正能够劫后余生站稳的屈指可数。
1
首先,机会的窗口小了。
93年开始的国企改制,被认为“经营不善”的国企被转让给企业的管理层,60后一代人正逢其时,而且躬逢其盛。70后或正念书,最多不过刚走上工作岗位,即便天赋异禀,也很难进入权力的中心。因此在传统行业中,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原生代70后老板。
然后,环境造就了人。
如果生活过得去,谁都不愿铤而走险。短缺经济时代,太多行业有巨大的利润空间。60后的老板赚够了钱,抖几个铜板下来还是可以的,有饿肚子经历70后只要够卖力,维持一个宽裕的生活是可以的。温床上睡久了,创业的骨头自然就软了。和很多福建人聊起来,很多人是因为没知识,打工没人用才被逼创业的。
可能教育的因素也在其中。
70后是个体迷失的一代。父辈从文革中淌来,为免惹上祸殃,循规蹈矩就是家教;在学校,首先要“我为人人”,不能期望“人人为我”;在企业,老板每天强调:“企业是大家的”。社会的所有的媒体都要宣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价值观。——但商业的本质却是以利己为目的。
2
所以要创业,70后早创业了。虽没赶上权力资本化的改革资源分配,但短缺经济下宏大的改革浪潮加上13亿的人口红利所释放的巨大市场空间,随便哗啦一下,就是机会。
但现在,在经历20年工业浪潮的冲击后,我们看到高速增长背后的一地鸡毛:经济紧缩,社会企稳,外贸受困,国际关系紧张,未来一片茫然。旧的增长模式走到尽头,新的发展方向还在摸索。
索性,就叫“被创业”吧。台面上叫创业,台下叫谋生。“创业”是壮胆、不服输和涨面子的说法。创业,不是因为经历了慎重的系统思考,不是因为找到了市场缝隙和进入的途径,而是被企业淘汰之后的自谋生路,顺便,向那些不幸出身豪门的“富二代”们出示一下自己能力的证明。
放弃10年前的机会,凭热情而缺乏系统思考,遇上当下的环境,要挤出自己多年积蓄的几个铜板来创业,多少有点悲凉的成分,结局也可想而知。
3
这个“被创业”的故事的原型可能是这样的。
70后,走过节衣缩食的困顿,走过严苛的填鸭式教育,走向各企事业单位。70后,靠着专业、勤勉和忠诚,走上企业的管理岗位;70后,从基层开始,10几年的努力,逐步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70后,迷信努力和奋斗,不认为在打工,而是在干革命、做事业。
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的面孔走在台前,坚决的说:我是老板,你工仔。现在,你被辞退了。这样,这批人就下岗了。
这个年轻的面孔,我们称之为“富二代”。肤浅也好,狂妄也罢,一片质疑声中,他们却正在主导着民营企业经理人的下岗潮。
带着心酸、困惑甚至屈辱的感觉,70后发现,10几年的奋斗换来的,除了宽裕的生活,还有一大堆远去的青春。在飞速转换的商业价值漩涡里,70后还是习惯于人文或道德的价值标准。
60后老板就佯装无知了。时势造英雄,时势过去了,60后的英雄老板们也只能过去了。现在,中国老板皇帝梦,一朝天子一朝臣。面对扑面而来的新世界,“富二代”们早就在摩拳擦掌,而且磨刀霍霍。
富二代老板是容不下70后的经理人的。
以2018年为界,前二十年,工业化是主要内容;后二十年,信息化一定是主旋律。工业化环境下的企业以技术和层级管理为主导,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须以用户连接的互联网和去中心化管理为主导。企业不和信息化接轨,就难有生存的空间。70后的经理人,大学毕业还没用上手机,计算机最多懂个C语言,学的是哑巴英语,对信息技术基本是门外汉,再让70后掌舵,已不合时宜。
但“富二代”,走进课堂便是信息化教育,上大学去美国,又在开放的信息社会一路走来。这是一些完全没有包袱、极强的国际化视野又有浓厚自我意识的新新人类,和70后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但不得不承认,他们代表了未来。
在企业,工业化之下的企业价值观和官僚体系要想在朝夕之间改变,谈何容易;面对管理层经营多年的官僚体系,奶油小生一定难敌化骨绵掌;春风化雨的传道即使能够融解旧的企业价值观也需要几番寒暑。面对反转的市场和竞争的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到,重来。
4
今年国庆阅兵,播音员对上一届政府神一样的总结:承前启后。其实承前启后的不仅是上一届政府,还有整整的一代人,这些70-80年代初出生的这几亿人。承前启后的意思是:顺利交接,交接之后由华丽转向暗淡。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道彩虹,后者是一粒尘埃。
不管怎样,70后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作为个体来讲,心有不甘也罢,事实上已经输了。输给自己的时代,输给时代所赋予自己的特质,输给时代飞速更迭的历史。就像诺基亚和苹果的竞争,维度变了。
接下来存活的民营企业基本都是富二代接班,在江湖上野惯了的人是进不到事业单位的,长年透支专业和精力是大部分人难有学问精进的机会。实际上,面对未来的信息社会,70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鸡肋或者被证明是屌丝了。
5
人过中年不如狗。虽说为企业卖命换来五斗米,但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压力不会不大;虽说精力尚健,但长期的亚健康已经开始让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大不如前;虽说,积累了大把的工作经验,但面对未来的变化也总会力不从心;虽说还有勇气和不甘,但确实已经走到了社会的边缘。问题是:接下来还有几十年的光景,难道只是看完日出看日落?
于是,被创业了。韧性和干劲是这个时代人的特征,发现被自己的事业心蒙了,发现商业社会的本质了,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了。于是,在和富二代老板过招中落荒而逃之后,痛定思痛,走上了集体被创业之路。
但天无绝人之路,被创业也未必是坏事。被突如其来的时代打蒙了,只要别一直蒙下去就行。等静下心来,学会放下,相信还能找到生存的空间。起码有以下四件事是可以做的。
1、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能不能挣钱无所谓,关键是我喜欢。喜欢是进步的导师,只要喜欢,你就能做到极致。只要做到极致,一定能找到你的粉丝和需求。找到需求,就有转化的空间。社会趋向多元,你的爱好总有生根的地方。
2、整合资源,做点小买卖
现在,你一定可以向年轻人宣告: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要多。见过更多的人,做过更多的事,识过更多的物。那么,仔细琢磨一下,能不能用吃过的盐提炼出精华来。商业无非是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配置无非人事物的组合。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人品可以,干太多见不得人的勾当,别人都会躲得远远的。整合资源,但不能透支资源,弱水三千,取一瓢就好。取多了淋湿自己,若拿来祸害众生,始终不得好报。
3、退居二线,老老实实做辅臣
企业需要活跃的基层,稳定的中层,高瞻远瞩的高层。再做高层,不管实际怎样,都会被认为缺乏战略。勉力为之,适得其反。但70后为企业服务多年,所有信息了如指掌。企业变动之中,尤其需要有人做支撑。只要注意和光同尘,不故作聪明,任性使气。不管是谁做老板,想发展的企业都会求之不得。打工是为柴米油盐,不是精神价值的释放。你只要承认:所谓的时间、精力、尊严和内心的憋屈,企业是用货币的支付来做交换。
4、做企业的第三方服务伙伴
营销也好,管理也好,技术也好,书本离应用之间是有沟坎的。如无长期的操练,技术就转化不成生产力;如不经历办公室斗争的刀光剑影,就难有系统的管理架构经验;如无长年市场上风雨的洗礼,不会有营销架构的系统框架经验。
对于富二代老板和接下来的90后,思维可以放眼未来,但脑袋和脚的协调不可能短期形成。信息化在发展,但商业满足需求的本质不变,对技术、管理和营销的需求始终是企业最基本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处庙堂之高,你是团队的障碍,是老板是竞争对手,是备受猜忌的对象,处江湖之外,你是企业的旁观者,是合作身份,对企业毫无伤害。只要合作条件得当,你的专业能力要过硬,企业和你合作的成本是最低的。这样做的妙处在于:以前为一个企业处理多件事情,事倍功半;现在,为多个企业处理一件事情,更聚焦、更专业,更适合这个年龄,事半功倍。
6
最难的应该是心态的转变。习惯了别人的笑脸,自信了自己的专业,适应了台前的光鲜,固守了多年的价值观,不一定马上就华丽转身。
“知道”、“悟道”和“得道”的层次天差地别,就像“创业”的称谓,唬人还可以,但一定要告诉自己:谋生而已。环境变了,咱不比当年的福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