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无论在网上网下,一句很热门的话就是:“时间都去哪儿了”。
其实最近这二三十年,我常常自言自语追问自己最多的,恰恰也正是这么一句话:“时间都去哪儿了?”只是过去一直不知道该如何表露自己的这种感受,及至别人说出来了才在自己内心引起一种非常强烈的共鸣。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句话,源自一首同名的歌曲。这首几年前由陈曦写词,董冬冬作曲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起初曾是一部电视剧里的片尾曲,后来又用作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喜剧《私人订制》中的插曲。直至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伴随着网络名人大萌子30年父女合影的30张照片展示,王铮亮深情演唱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戳中了无数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因此唱红了无数人的双眼,也让许多人都陷入了沉思。
今年2月7日, 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当地电视台专访时说到:“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我经常能做到的只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主席的繁忙是可以想象的,令人惊讶的是百忙中的主席原来还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本月,由上海80后美女、自由撰稿人轩雨幽冉写的一本心灵励志新书《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于是再度引发了人们感慨和探讨“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话题。新书封面上的的一些提示语让人印象深刻:从央视到街头巷尾,从百姓到高层领导,全民热议的“时间”话题引爆全国……让成功戒掉速成,让生活褪去浮躁,让时间变成更加从容的微笑、更加踏实的脚步。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用语颇为朴实却十分感人。歌词是:“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这歌词写得既残酷而又真实,说出了许多人的心里情心里话。真佩服艺术家的功力,把我们灵魂深处的挣扎与呼喊,都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了。我想如果有哪一种石湾陶艺作品,也可以表现这样的题材与意境就好了。试想时光流逝山河变迁,尘世浮华过往匆匆,有多少往事值得我们去梳理,有多少亲情、友情、乡情值得我们去品味!然而白驹过隙岁月无情,蓦然回首,发现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转眼间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真是情何以堪啊,同时也该醒悟自己今日该当如何了。
记得自己还年轻时,无论是在农场种田还是在车间做工,总是感觉时间很多精力过剩,有时还觉得时间太多无所事事。也不知是从哪时开始,大概是转行去了办陶城报之后吧,就愈来愈感到没时间了。即便这几年退休后转到现在这家陶瓷资讯报玩儿玩儿,也是一直感到时间不够用,暗自发出“我现在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
此刻不禁想起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老话。因为让我刻骨铭心的一件撼事,就是前些年父母患病直至去世,自己都是在“太忙”的藉口之下来去匆匆,总是未能常常陪伴老人、侍奉床前。当年病中的老父亲常用“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来安慰我,于今却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且是永远再也没有机会了。每忆及此则心中隐痛,后悔不已。两千多年前的皋鱼就说:“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今天的我们,或许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现在的“奋斗”状态了。
(责任编辑:唐永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