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资讯》创刊八周年了,已经超过了当前中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有几个版本,最长的版本是七年),我在《陶瓷资讯》的专栏也坚持了四年多了。
《陶瓷资讯》报创立之初设立的目标是致力于“办最有公信力和建设性的行业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是客观性,而客观性正是媒体的灵魂。在当前中国价值观念高度缺乏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忽悠都成了生产力,任何一份媒体要坚持客观性都面临不小的挑战。作为陶瓷行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路看着《陶瓷资讯》对客观性的坚守,感觉很是欣慰。
德鲁克先生对资讯的力量有过穿越世纪的深邃洞察,他将目前的资讯革命称之为第四次资讯革命(当然也有专家将目前的资讯革命称为第五次信息革命),在前三次资讯革命中,中国都充当了至关重要的发明者(之一)的角色。从书写的发明到书本的发明再到印刷术的发明。事实上,前两次的资讯革命形成了中国整个系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根基。不同的是,第三次资讯革命来临的时候,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分野,中国人坚持声明毕升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西方人则更认可德国人古腾堡(Gutenberg)发明了现代印刷术。毕升活字印刷术和古腾堡印刷术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是工业化的,它通过成百倍地提升效率极大地降低了资讯传播的成本,最终对教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此,中国缺席了产业革命的盛宴。
当前的资讯革命以电话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继续成百倍地提高着资讯传播的效率,我们继续以过去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成本获得信息和资讯。但有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我们只是享受了低得多的获取资讯的成本,我们将无法更好地利用资讯带来的价值。我们曾经习惯性地认为资讯最大的作用是用以进行企业的决策,但更准确和有效的事实是,资讯正在以更大的力度影响着企业的日常运作。或者说,我们是更多地把资讯革命视为技术的变化本身还是更多地关注资讯内容在企业日常运作中所发挥的价值?我们越是关注获取资讯的效率,就会越关注技术在获取资讯速度上的贡献;我们越是关注资讯内容本身,就越需要更客观的资讯。如果资讯内容的客观性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那我们获取资讯的效率越高,我们在南辕北辙的路上就会跑得越快。
当我们在不断强调“纸媒将亡”过着没有手机无法生活的日子的时候,却很少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以传统的印刷出版业务为主的德国公司贝塔斯曼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一直保持着绝不低于微软和IBM公司的成长速度。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根基还在于植根于客观性的“内容为王”。当苹果和小米的神话袭来的时候,我们都在大呼“产品为王”,资讯行业的“内容为王”和陶瓷行业的“产品为王”,实在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生与事业贵在坚持。坚守客观性,秉持“内容为王”,衷心祝《陶瓷资讯》继续凝聚资讯的力量!
(责任编辑/唐永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