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届广交会和美国COVERINGS 2015展会结结实实地重叠在一起,另外如果广交会的排期不做修改的话,COVERINGS 2016的时间段也是与119届广交会部分重叠的。这样的时间选择不知是否是美国展会的主办方有意为之,却着实让中国的参展商更为难了一些,这使得我们面临的本已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更为白热化。
这两年在各种国外展会上不难发现很多迅速发生的变化。首先是中国展商的数量在急剧地增加,无论是美国展还是门槛十分复杂的意大利西班牙展,与此相伴的另外一种局面是我们面临的价格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国际同行的变化也同样引人注目,在今年的美国展上,除了意大利西班牙等老牌的国家之外,土耳其和巴西的统一国家形象宣传也比较抢眼,尤其是土耳其的陶瓷企业,在展示风格和形象设计上与意大利西班牙企业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容易被人察觉了。再留意一下,我们会发现埃及与印度的企业也在悄悄地以抱团的方式努力统一着自己的形象。中国企业在展会上也有一部分企业逐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中国厂商区,甚至可以说位于集中区域的厂商在数量上可能是所有国家中最庞大的,但非常突出的一点是,绝大部分影响力更大的品牌却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展会的各个不同的位置,最终的结果是,代表着全球半数以上产品的中国展商没有像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巴西那样形成更有气势和影响力更大的展团方阵。
春节前后,中国消费者在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的网络信息传播激发了无数对中国制造的讨论,讨论的核心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尴尬与困惑。在我看来,陶瓷行业和大多数别的制造业面临的局面一样,首先是行业产品的总体品质水平在国际上缺乏与数量规模相适应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其次是中国品牌在世界上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在马桶盖的问题上,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讨论的价格悬殊的类似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的命运与以下分类密切相关:在日本制造的日本品牌产品、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分支企业制造的日本品牌产品、中国企业为日本企业OEM生产的日本品牌产品和中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中国品牌产品。这四个分类不仅包含了产品品质的差异,也包含了品牌影响力的差异。
反观我们陶瓷同行在国外参展的酸甜苦辣,大部分品牌企业缺席中国展团方阵和持续的短期内快速见效的价格竞争习惯,让中国陶瓷企业军团集体影响力的提升变得遥遥无期。前面提到的四个陶瓷国家军团的共同组织者身份就是相应国家的行业协会,如果我们借鉴他们的经验,这算是一种可能的组织者方案。陶瓷行业集体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还有另外一种理论上的途径,就是极少数企业形成了遥遥领先于行业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他们成了中国军团的代表。
以上两种途径都是荆棘密布但我们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去跨越的坎坷之路,除非出现突破性的抱团发展式的创新,陶瓷行业以品质和品牌为基础的海外影响力的提升仍将继续彷徨。
(责任编辑/唐永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