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真的是巧合。这一天下午,拟任江西省副省长的景德镇市委书记刘昌林一行来到陶瓷学院现场办公,并就该院更名大学过程中在土地、校园规划、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听取汇报后,指出要以此次更名为抓手、契机,结合“十三五”乃至“十四五”更长远时期的发展需求,以办成世界一流的陶瓷专业大学为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规划。
而同日的《天津日报》第10版即文史版“拾遗”专栏载文披露: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提出,最初是为1942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鼓舞民心之目的!还与放弃首都南京、跑到陪都重庆的蒋介石有关,“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中华民国,蒋介石觉得急需借助一个东西来振奋一下军心,鼓舞一下民心。”这时,他碰巧听说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搞中国科技史,于是就立刻派人把李约瑟和他的助手、中国太太鲁桂珍接到了重庆,让他在中国实地考察研究中国科技史。“蒋介石在接见李约瑟时和他谈了些什么,外人不得而知”。但不负重托的李约瑟很快于“1943年,在重庆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这个研究成果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
由此笔者想到2000年应聘赴佛山某媒体工作时,业余有兴趣(当然也凭合格的职称)上佛山市陶瓷研究所六楼的“科技阅览室”查询相关资料,并在《佛山陶瓷》99增刊第6页系知名教授、刘振群撰文的“科教兴瓷 迎建国五十周年”中,兴奋地读着关于瓷器是我国第五大发明的权威说法。作为国内著名的陶瓷技术泰斗、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工专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原华南理工大学首任校长刘振群先生激情写道:“瓷器是我国古代五大发明之一,其对人类文化科技进步的作用,至今愈来愈显示出来。前四大发明,如火药为开山劈路,制造武器;指南针为航海航空,扩展世界;造纸和印刷术为传播人类文化讯息等伟大作用,早为人们所认识。而陶瓷材料的强度、耐火度及各种特殊功能,以至于现在的结构、通讯、航天等方面的应用,为文化科学的进步,逐渐为人们所发现,成为现代最值得研究工作之一。”2004年笔者在《上海工艺美术》2004年季刊第3期发表“中国‘高岭’扬名与法国殷弘绪的功勋”论文里,曾特意引用它为权威理论依据之一。
笔者早欣闻已故刘振群教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多年,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深,为祖国培养了大批陶瓷专业人才。从50年代起,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一直从事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工的研究,科研成果卓著。他对陶瓷龙窑的研究和考证,为解决国内考古学家和陶瓷工艺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找出了一条途径,将我国瓷的起源时间提早了几百年;他首次提出的整套窑炉热工理论,为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化陶瓷工业窑炉体系开创出一条新路;他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陶瓷窑炉“辊道化、煤气化、轻型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陶瓷窑炉产业水平的提高。他编写的《陶瓷工业窑炉》、《硅酸盐工业设备》等专著,被列为高校通用教材。
既然谈起瓷器的伟大发明、陶瓷学院欲更名大学,笔者则需重提今年6月19日上午,景德镇陶瓷学院前身——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原校长汪璠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该院湘湖校区主教学楼前举行。据介绍,汪璠先生属我国陶瓷高等教育的开拓者,近代陶瓷工业的先驱。他1905年生于江西乐平,1925年东渡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窑业,1930年学成回国先在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后当校长直到1953年。1947年“经过汪璠校长的多方奔走,才使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陶业中专升格为专科,从而改变了中国没有陶业高校的历史”,且为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成立奠定坚实基础。
汪璠校长是杰出的中国陶瓷教育家,在半个多个世纪陶瓷生涯中留下举世瞩目的科学成果。由他翻译的日本《陶瓷工业》一书,为我国第一部有关陶瓷工艺的译著;编写过《陶瓷釉彩》、《陶瓷分论》、《电瓷制造工艺》、《陶瓷原料及实验法》等著作,给祖国的陶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又称我国对电瓷、化学用瓷、颜色釉做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人,开创了电瓷和化学用瓷国产化先河。他亲手创办了萍乡瓷厂和郑州瓷厂,对现代陶瓷工业起过示范作用,实无愧于我国陶瓷高等教育开拓者之称号。
(责任编辑/唐永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