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陶业机器人是现在陶瓷行业的流行话题,伴随着长期不见多少起色的PMI数据,陶瓷业的总体困难还在持续,官方公布的数据和陶业人的感受继续若即若离地错位。陶业人经常会觉得陶瓷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比别的行业要严重一些,就像钢铁行业的人士更容易觉得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更厉害一些一样。理论上说来,陶瓷行业是一个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应该会更乐观一点。与其他行业的实际对比情况如何,我们实在不得而知,因为获得客观的数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几年前,行业总体压力不大的时候,每当有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类别出来,大家都会群雄逐鹿般地去围猎这些新生的肥肉般的市场,从金花米黄到洞石、从木纹砖到微晶石,新瓶旧酒的故事周而复始地轮回。这两年的市场压力空前的大,被围猎的对象成了全抛釉和大理石,或者被声称不属于全抛釉的类似产品。由于市场的竞争实在无序,很多品牌都使出十八般武艺试图说明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也是在努力树立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但有些事实却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中国牛奶消费者的痛点是安全与健康。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影响不断壮大,中国品牌想冒充洋鬼子的把戏也越来越不灵光。陶瓷行业面临的问题类似,冒充意大利品牌来和别的品牌划清界限也几乎没有可能成功。在全抛釉产品的竞争过程中,大家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比拼谁家的产品更像真的石材,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比拼对天然石材缺陷的模仿。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记得多年以前行业内为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部分企业开始宣传吸水率越低越好,到最后大家开始比拼自己吸水率指标小数点后边零的个数。对于目前的全抛釉和大理石产品的开发,我们再次遗憾地发现,不少企业对仿真的痴迷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把仿真当成了企业通过产品开发走出困境的救命稻草。
而瓷砖作为人类朝夕相处的空间的装饰品,产品的竞争力与其带给人们的美感是永远无法分离的。单纯的通过所谓的技术与设备达成的仿真如果缺乏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后期创作和加工最终很难满足消费者长久审美的需求,这样的投入带来的更多的是院里创新的价格战。
在围猎全抛釉和大理石产品的混战中,从依石仿真到陶瓷之美,陶瓷行业需要更多的创新。
(责任编辑/张敏)